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变“教学”为“学教”——先研后教(5)

来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生7:为什么每排摆了7个,长就一定是7厘米,摆了3排,宽就一定是3厘米呢? 师:哪些同学也有类似的发现?你们能用数据说明吗?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

生7:为什么每排摆了7个,长就一定是7厘米,摆了3排,宽就一定是3厘米呢?

师:哪些同学也有类似的发现?你们能用数据说明吗?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张研究单,你们想看吗?

师:这是其中的一部分——“摆成的长方形的长是4 厘米,宽是 3 厘米。”你看到了什么?猜一猜这位同学是怎么摆的,再想一下摆的样子,比划一下。(实物投影验证)

师:请一位同学像这样报一下长和宽,其他同学来猜一猜他的摆法。

[解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老师这里也有一张研究单”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猜一猜知道了长和宽后怎么摆,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这里再次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体验到长是几,一排就摆几个,宽是几,就能摆几排。]

师:看看我们的桌面,猜一猜它有多长,宽呢?(板书数据:长9分米,宽4分米)。这一次该怎么摆?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每排摆几个,长就是几,摆几排,宽就是几”,而且还知道了“长是几,一排就摆几个,宽是几,就能摆几排”。也就是说,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排数相当于宽。

[解读:随着学生一次次地猜,逐步凸显面积单位的作用。]

三、抽象概括,连句成段

师:看来“摆”的学问挺大的,从同学们的研究单中我们选了三条发现。谁能把这三条发现连起来说一说?三条发现连在一起后,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齐):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能把这四条发现连起来说一说吗?

……

师:不知不觉之间,我们已经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就是“为什么”这个问题。现在大家明白了吗?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

师:刚才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从三条发现中发现了第四条,请把它记在研究单中。

师:你是怎么记录的?

师:有同学用的是文字,还有其他方式吗?比一比,用字母表示和用文字表示哪个更好。

师:要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哪些条件?

[解读:连句成段,由三条发现到第四条发现水到渠成。]

四、巩固练习,实际应用

1.针对性练习

2.“试一试”中的练习

3.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量一量后再算一算面积。

4.交流研究单中其他同学的发现,引导学生得到新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解读:练习虽简洁但有层次。练习1能引出计算正方形面积的方法,呼应了课前的大问题;练习2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知识又回到生活中;练习3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场景,在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同时再次呼应课前学生的“先研”。]

【教后反思】

教学完这节课后,我长长地舒了口气。课前一直担心三年级学生能否适应我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否跟上我的节奏。显然,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课前给了学生“先研”的空间,学生还给我的是一份满意的答卷。尽管教学起点比较高,但是在课堂上师生一直徜徉于研究的快乐中。

1.大问题意识串联整节课

人们常说:“学生知道的不教,学生知道不多的少教,学生不知道的重点教。”本节课由于课前安排了学生“先研”,因此学生知道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不知道的是公式的由来,也就是课中提到的“为什么”问题。因此课始我就让学生展示他们知道的一面,但又让学生知道仅仅“知道”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用长乘宽就能得到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用边长乘边长就能得到正方形的面积?”这样的大问题把课堂的学习引向了深处,让课堂教学紧紧围绕“为什么”这个大问题展开。在学生成果展示环节,我有目的地选择了三条发现进行展示,由其他学生发问、佐证、补充,通过巧妙的“连句成段”,让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呈现水到渠成。

2.师生心智相通

我以为,一节课的设计不管有多高深的理论作为指导,只要师生之间不能“相溶”,师生的心智不能相通,那么师生之间始终有距离,课堂就会显得生涩。在本节课中,师生的心是那样的贴近,在贴近的过程中又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些都得益于:轻松的课前谈话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精巧的课堂教学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3.学生研究行为的转变

文章来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网址: http://www.zgjxyxjyzz.cn/qikandaodu/2020/0713/368.html



上一篇:长春市中高级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耳鼻喉科考试试
下一篇:翻转式教学: 小学高年级数学“学教”运用探索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投稿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编辑部|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版面费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论文发表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