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浅析临床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中角色转换与对策

来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概述 临床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我国现代医学教育正在进行教学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的转变和改革,从传统分科教学体系到器官整合体系教学,从LBL(Lec
一、概述 临床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我国现代医学教育正在进行教学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的转变和改革,从传统分科教学体系到器官整合体系教学,从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到后来兴起的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CBL(Case Based Learning)、Sandwich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联合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和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等混合式多元化融合教学[1],笔者对基础到临床医学生所面临的角色转换现状加以剖析,并结合自身临床教学的反思,提出几点建议。如何帮助医学生完成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完美过渡是临床师生应共同解决的问题。 二、医学生从基础到临床面临的角色转变 (一)学习模式的转变 早期,基础医学阶段以学习课本知识为主,考核方式以考查理论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为主。由于理论知识是富有逻辑性的,是现代教育培养体系下学生较适应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面对纷繁的课程知识习惯性套用中学时代的应试方式;后期,临床医学阶段学习以运用理论和临床实践为主,学生不仅要面对医学理论、技能的学习,还要熟悉医疗流程、沟通技能、法律知识等各方面知识[2]。这种由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医学教学差异导致教学的连续性中断是学生学习模式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 (二)学习生活环境的转变 如果医学院被称之为医学学府的“象牙塔”,那么医院则是一个集医学、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于一身的“大熔炉”,学生身处的客观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萦绕着浓厚学习氛围的校园环境到复杂的人群众多、车水马龙的医院,从专职教学的任课教师到身兼教学任务与医疗工作的带教医生、护士与病人,从浩如烟海的图书馆到纷繁忙碌的科室病房等,诸多环境的改变意味着对学生的职业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学生身份的转变 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医学生在学校里的身份只是学生,学习内容为医学专业知识。一旦进入医院,无论是见习生、实习生或研究生,教学中他们都要以一名医生的身份来要求自己,在患者及家属眼中,身穿白大褂的人就是他们健康交托的“白衣天使”,医学生不得不面临其身份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感受自身的职业责任感,无论从说话、做事等各方面都要对得起患者及家属的那一句称呼:医生。 (四)学生心理活动的转变 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分析来源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学习生活的外在环境变化对其内心世界产生影响。第二,由于进入临床见习、实习阶段的大多是为大三、大四年级,此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但他们往往面对未来考研、就业等实际压力存有焦虑、抑郁情绪[3]。而不同的学生面对转变的心理反应机制不一,有些学生会认识到作为一名医者需要锻炼进而更刻苦地钻研学习,更严谨地对待工作,但有部分学生逃离实习或不愿从事整理病历、拆线换药等基础琐碎工作,更有甚者对学习产生抵触、悲观情绪[4]。 (五)对专业认识的深刻转变 医学生在步入医学学习殿堂之初,对专业的认识来源于介绍,更多的是理论想象层面,缺乏自身体会。当对医学专业知识有所收获时,他们处于较高的自我评价状态,对临床实习表现出较大热情与期待;而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医学生对医院、科室、工作性质有了更多、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调查研究显示,当面临繁重的医疗工作与疑难杂症时,学生容易对实习产生心理落差,从而导致实习满意度的下降[5]。 三、促进角色转变和新岗位适应的对策 (一)校方与院方教育一脉相承、贯穿全程 教材课程上,改革后医学教学课程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性课程(Organ-Systems-Based Curriculum,OSBC)完成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初步整合,以心血管系统为例,将心血管系统相关知识分列出来,从心血管系统的理论引向临床相关心血管疾病,并以实际病例加以剖析。通过这样系统的学习所形成的理论架构同医院分科设置体系一致,保持了课程学习的连贯性。 教学模式上,组织各方面教师交流会,集体商定培养方案、课程设计、病例内容、教学拓展、评价标准等,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了解学生目前掌握的知识程度与深度,避免临床教学中可能带有的主观性,真正为学生做到“量体裁衣”;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更新教育观念,将PBL、CBL等多元化融合教学法运用到实践中,鼓励创新教育,利用多媒体、微信群、MOOC-SPOC教学[6]等多元化形式与学生沟通,以及时获取反馈,动态了解学生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提升教学质量。 (二)开展人文医学技能辅导与培训 在中国医患沟通水平大环境的影响下,加强医患沟通等人文素养教育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愈加突显[7];在理论学习阶段,组织志愿者活动,让学生走入病房,身体力行地感受认识疾病,帮助克服胆怯心理,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锻炼获取临床资料的能力,培养医者仁心;在实习准备阶段,鼓励临床实习生分享实习所见所感,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表达、处理医患关系;同时,医院可开展学习医学相关法规和医院各种规章制度,增强职业认知与素养。 (三)建立更完善、更贴合学生实际的指导性交流 建议在基础理论学习阶段时,可组织不同年级间的交流,以学生的角度予以新手们更多指导和发挥引领作用,让学生们能更真实地了解医院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学习之导师功效。出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目的,设立由高年级医学生担任小导师的尝试是对学生生涯的补充,不仅能让学生用更易于接受的语言沟通方式实现平等交流,激发学习热情,更能营造出浓厚学习氛围,身心俱宜。 [1]李育娴,吕立夏,邵志华,等.医教研协同的拔尖创新型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8,38(3):321-324. [2]任天波,徐萍风.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6):712-714. [3]唱丽荣,赵阳,周桂霞.临床医学生实习期间的压力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3):4638-4640. [4]周祥,陈建昌,徐卫亭.关于临床实习面临的问题及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36):149-151. [5]陈玮,何琳,项彦聪,顾伟敏,费健.不同学制临床医学生实习不同阶段满意度认知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2012,16(11):23-25. [6]戴慧芬,潘佳琪,沈哲.“CBL式MOOC-SPOC”新模式在临床见习教学中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8(2):86-87. [7]艾民,乔玉花,彭继恒,康文兵.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应融入临床实习教学实践中的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5):67-69. [8]陈日兰,汪国翔,廖子龙,等.临床医学教育实习阶段增强教与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本科生医学教育全球标准》的探索[J].教育观察,2018,(7):116-118. 一、概述临床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我国现代医学教育正在进行教学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的转变和改革,从传统分科教学体系到器官整合体系教学,从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到后来兴起的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CBL(Case Based Learning)、Sandwich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联合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和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等混合式多元化融合教学[1],笔者对基础到临床医学生所面临的角色转换现状加以剖析,并结合自身临床教学的反思,提出几点建议。如何帮助医学生完成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完美过渡是临床师生应共同解决的问题。二、医学生从基础到临床面临的角色转变(一)学习模式的转变早期,基础医学阶段以学习课本知识为主,考核方式以考查理论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为主。由于理论知识是富有逻辑性的,是现代教育培养体系下学生较适应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面对纷繁的课程知识习惯性套用中学时代的应试方式;后期,临床医学阶段学习以运用理论和临床实践为主,学生不仅要面对医学理论、技能的学习,还要熟悉医疗流程、沟通技能、法律知识等各方面知识[2]。这种由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医学教学差异导致教学的连续性中断是学生学习模式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二)学习生活环境的转变如果医学院被称之为医学学府的“象牙塔”,那么医院则是一个集医学、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于一身的“大熔炉”,学生身处的客观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萦绕着浓厚学习氛围的校园环境到复杂的人群众多、车水马龙的医院,从专职教学的任课教师到身兼教学任务与医疗工作的带教医生、护士与病人,从浩如烟海的图书馆到纷繁忙碌的科室病房等,诸多环境的改变意味着对学生的职业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学生身份的转变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医学生在学校里的身份只是学生,学习内容为医学专业知识。一旦进入医院,无论是见习生、实习生或研究生,教学中他们都要以一名医生的身份来要求自己,在患者及家属眼中,身穿白大褂的人就是他们健康交托的“白衣天使”,医学生不得不面临其身份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感受自身的职业责任感,无论从说话、做事等各方面都要对得起患者及家属的那一句称呼:医生。(四)学生心理活动的转变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分析来源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学习生活的外在环境变化对其内心世界产生影响。第二,由于进入临床见习、实习阶段的大多是为大三、大四年级,此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但他们往往面对未来考研、就业等实际压力存有焦虑、抑郁情绪[3]。而不同的学生面对转变的心理反应机制不一,有些学生会认识到作为一名医者需要锻炼进而更刻苦地钻研学习,更严谨地对待工作,但有部分学生逃离实习或不愿从事整理病历、拆线换药等基础琐碎工作,更有甚者对学习产生抵触、悲观情绪[4]。(五)对专业认识的深刻转变医学生在步入医学学习殿堂之初,对专业的认识来源于介绍,更多的是理论想象层面,缺乏自身体会。当对医学专业知识有所收获时,他们处于较高的自我评价状态,对临床实习表现出较大热情与期待;而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医学生对医院、科室、工作性质有了更多、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调查研究显示,当面临繁重的医疗工作与疑难杂症时,学生容易对实习产生心理落差,从而导致实习满意度的下降[5]。三、促进角色转变和新岗位适应的对策(一)校方与院方教育一脉相承、贯穿全程教材课程上,改革后医学教学课程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性课程(Organ-Systems-Based Curriculum,OSBC)完成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初步整合,以心血管系统为例,将心血管系统相关知识分列出来,从心血管系统的理论引向临床相关心血管疾病,并以实际病例加以剖析。通过这样系统的学习所形成的理论架构同医院分科设置体系一致,保持了课程学习的连贯性。教学模式上,组织各方面教师交流会,集体商定培养方案、课程设计、病例内容、教学拓展、评价标准等,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了解学生目前掌握的知识程度与深度,避免临床教学中可能带有的主观性,真正为学生做到“量体裁衣”;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更新教育观念,将PBL、CBL等多元化融合教学法运用到实践中,鼓励创新教育,利用多媒体、微信群、MOOC-SPOC教学[6]等多元化形式与学生沟通,以及时获取反馈,动态了解学生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提升教学质量。(二)开展人文医学技能辅导与培训在中国医患沟通水平大环境的影响下,加强医患沟通等人文素养教育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愈加突显[7];在理论学习阶段,组织志愿者活动,让学生走入病房,身体力行地感受认识疾病,帮助克服胆怯心理,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锻炼获取临床资料的能力,培养医者仁心;在实习准备阶段,鼓励临床实习生分享实习所见所感,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表达、处理医患关系;同时,医院可开展学习医学相关法规和医院各种规章制度,增强职业认知与素养。(三)建立更完善、更贴合学生实际的指导性交流建议在基础理论学习阶段时,可组织不同年级间的交流,以学生的角度予以新手们更多指导和发挥引领作用,让学生们能更真实地了解医院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学习之导师功效。出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目的,设立由高年级医学生担任小导师的尝试是对学生生涯的补充,不仅能让学生用更易于接受的语言沟通方式实现平等交流,激发学习热情,更能营造出浓厚学习氛围,身心俱宜。参考文献:[1]李育娴,吕立夏,邵志华,等.医教研协同的拔尖创新型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8,38(3):321-324.[2]任天波,徐萍风.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6):712-714.[3]唱丽荣,赵阳,周桂霞.临床医学生实习期间的压力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3):4638-4640.[4]周祥,陈建昌,徐卫亭.关于临床实习面临的问题及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36):149-151.[5]陈玮,何琳,项彦聪,顾伟敏,费健.不同学制临床医学生实习不同阶段满意度认知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2012,16(11):23-25.[6]戴慧芬,潘佳琪,沈哲.“CBL式MOOC-SPOC”新模式在临床见习教学中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8(2):86-87.[7]艾民,乔玉花,彭继恒,康文兵.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应融入临床实习教学实践中的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5):67-69.[8]陈日兰,汪国翔,廖子龙,等.临床医学教育实习阶段增强教与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本科生医学教育全球标准》的探索[J].教育观察,2018,(7):116-118.

文章来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网址: http://www.zgjxyxjyzz.cn/qikandaodu/2020/0529/336.html



上一篇:西医院校开展中西医结合教育的探索
下一篇:案例教学法在消化内科见习课的应用效果评价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投稿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编辑部|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版面费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论文发表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