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燕宪亮教授:新形势下急诊学科的发展及人才建(2)

来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 明确定位,谋求急诊平台在后疫情时代的大发展 燕宪亮教授:急诊科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当中是首当其冲的,在这次疫情期间的表现可圈可点,很多同仁

2

明确定位,谋求急诊平台在后疫情时代的大发展

燕宪亮教授:急诊科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当中是首当其冲的,在这次疫情期间的表现可圈可点,很多同仁实实在在冲在一线,艰苦工作,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魏捷教授和武汉中心医院的艾芬教授团队更是冲在火线、前线和第一线。急诊科作为最先面对感染患者的科室,最关键的职责是把好医院的大门。这不仅仅要做好疫情防控、筛查的工作,同时还需做好疫情常态化下的急诊科工作。因此,急诊科要充分发挥门户科室的作用,为全院“遮风挡雨”。

急诊科作为综合性医院以及专科医院综合救治能力的体现,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其在各个层面的定位:医院对急诊科的定位,没有给急诊科以相应的位置、人员以及设备的投入。在实际运行中,急诊科应该是集中体现医院救治水平的窗口科室和高风险科室,因此应大力打造急诊科。社会对急诊科的定位,这里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兄弟科室对急诊科的定位,例如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急诊科和ICU、呼吸科、感染性疾病科是怎样的对应关系?另外,在三大中心建设中,急诊科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科室,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后续的延续性工作如何进行,又应如何优化流程?以及心内科、胸外科、神经内科等对急诊科的定位是如何的,也取决与医院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另外一个层次是社会公众对急诊科的定位,对真正的急诊患者而言,急诊科就是救命的地方,应该发挥救死扶伤和起死回生的功能。急诊科对自身的定位,应该是平台科室而不是单纯的通道科室,当前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正在推行的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已经给出了答案。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急诊科应一方面加强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同时提升日常的应急救援能力,切实成为“平战结合”的生力军和突击队,战斗在第一线。

3

发展中的挑战,培养、辨识、发展人才弥补缺口

燕宪亮教授: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急诊医学科也不例外,没有人才队伍,一切无从谈起。徐医附院急诊医学科是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综合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依托科室,是国家级医学救援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级大规模伤员救治能力建设专项培训基地,江苏省与徐州市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国家级Ⅰ期药物临床验证基地。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徐州医科大学依托徐医附院急诊医学科,在2000年率先开启了急救医学本科生的招生和教育教学工作,发展到现在,其本科、硕士和博士人才培养的体系已经非常完备。人才培养的目的正是为了填补医院急救人才严重不足的缺口。同时,也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急救医学人才。

基于大学和医院管理层对急诊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我们的急救与救援医学系已经成为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是大学和医院的一张名片和标志。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就全国而言,招收急救医学本科生的只有徐州医科大学一家,每年招生的人数毕竟有限,因此,就需要全国每一个急诊科都立足于自己所在科室的现状,规划自己急诊科的人才队伍,形成梯队,即包括合理的年龄、学历、学缘结构、职称结构等,这样也才能使急诊科沿着科学、规范、有序的方向继续发展。另外,还要考虑到目前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这一方面也要做好相关的教育工作。所有作为规培基地的急诊科,必须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团队和教学链条,培养自己师资队伍的同时,也让自己的急诊本科人才队伍得到锻炼,得到提升。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急诊科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技术上也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应根据所在地区、医院及接收患者疾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专门人才、专科人才、会使用高精尖技术的人才。从医疗技术层面,急诊人才要一专多能,能应付急诊科面临的所有急诊情况;另外我们也要培养自己的教学队伍,使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均能够被承担起来。

尽管科研能力是急诊科比较薄弱的一环,但是急诊科也必须要有。急诊科的医疗技术是主体,科研和教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急诊学科发展腾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要高度的重视。另外一方面,还要通过政策上的扶持,激发和提升医护从业人员的内在驱动力。这样急诊科人才队伍的培养才能够得到根本提高,使急诊科人员才能够更好地驾驭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并同时能够更好满足人们对健康、美好生活的愿望和需求。

文章来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网址: http://www.zgjxyxjyzz.cn/zonghexinwen/2020/0716/383.html



上一篇:老外爱中医:每25个美国人就有1个做过针灸
下一篇:腾讯医典与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合作,推进医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投稿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编辑部|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版面费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论文发表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