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解剖实验员:医学教育的铺路者(3)

来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而刚刚成为解剖实验员的毛志远却很幸福。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实习的女朋友,每周末有空就会从下关到江宁校区解剖楼(两地相距近40公

而刚刚成为解剖实验员的毛志远却很幸福。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实习的女朋友,每周末有空就会从下关到江宁校区解剖楼(两地相距近40公里)看望毛志远,全力支持着男友的工作。

不过,解剖学系还有实验员的家庭问题还没有着落。然而,他们的困扰远不止这些。

“五个人掌握着全校七千多人的医学基础教学。”人体解剖学是生物医学的基础,是每一个医护人员必修科目。目前临床诊疗中还存在一定的误诊率,也有赖于病理解剖分析病因、改进医疗、发展科学。医学教学或科研离不开解剖学标本。然而,全国各医学院校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解剖实验员紧缺:有学历的,不甘心做这样辛苦而基础的工作;有经验的,学历又欠缺。现在迫切需要既有学历,又有经验的解剖实验员,他们不仅仅是做标本、实验准备工作的实验员,同时应成为学生实验课的带教老师。

解剖实验员正在进行手部解剖 摄影/姜海婷

见证人世间的冷暖

遗体接收员随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不解。一天,遗体接收站接到电话,需赶往连云港一个村庄。正当将遗体接出村庄时,村里突然跑出几个人,堵住了他们的去路。村里人质问:“你究竟是谁,为什么随随便便来一辆车,就能把我的老乡带走?”遗体接收员没有回答,只是掏出了自己的证件。而乡里人却仍然不依不饶,村子里冲出十多个人,把接收员和车子团团围住。

“在这种非常态下,会常常不理智。这些自己都能理解,谁没有自己的亲朋好友呢。如果他们不愿意,我也不会勉强的。”接收员耐住性子,向家属、村长、村民,一次次地解释自己的来意,耐心地跟村长解释,这些符合流程和规章,而且遗体是作为医学研究用。并且解释会用作何种用途,细枝末节都完完整整。“也许村长还不很明白,但是他们知道我们的诚意了。”在半夜12点,将这具遗体运回,与当地人整整详细地解释了8个小时。

遗体捐献始终秉持着自愿原则。庄晓俊老师说起2013年1月发生的一件事:一个苗族的青年联系遗体捐献接收站,他的父亲生前进行了遗体捐献登记,现在去世了,希望接收站能处理好后续事情,当接收站按照规定的流程,让他填完各项表格,提出要提供老人的电子照片用于构置“厚德园”上网上纪念堂,青年始终不同意:“这样被家乡人知道了,会被唾弃的。”最终,老师也遵循了他的意愿没有公布。而很多时候,即便驱车五六个小时才到达捐献遗体者家中,家属在最后一刻不同意的,遗体接收员也只能空车而返。

永远的精神支撑:“志友”大爱

“志友”为“南京市红十字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的简称。解剖实验员王凯曾接触到一个女知青,见到她的时候,她的生命体征已经消失。20岁的她,只身一人来到西北支援边疆。直到50岁,才回到家乡。年轻的最好时候交给了荒原沙漠。在她的一生中,历经各种坎坷。30年后,当她终于回到了家乡,和父母团聚时,却被查出患了肺癌。而生命的最后时光,又被重病缠绕。知道自己日子不长了,她对亲人们提出,自己打算捐献遗体。亲朋好友劝了又劝,“社会对你并没有什么厚待,你为什么总想着回报社会?”

“命运对我的馈赠太少,我时常也会抱怨。我却觉得,能为别人留下点什么。身边的很多人还在痛苦中。”她留下了她的遗体和这样一段话。

当王凯抬着她遗体离开,亲人们跟着担架,亲属中还有白发苍苍的老人,送了一程又一程。王凯放慢了脚步,等上一会儿。不知不觉就等了许久,“他们再也见不到了。让他们多待一会儿,多看一眼。”很少流泪的王凯,感觉眼泪都灌到了鼻腔里。

很多时候,当问及志友为什么要捐献遗体时,他们都自豪地说:“为医学事业的发展捐献遗体心甘情愿!”或者有些人只是诚恳质朴地说一句:“希望对你们有用。”这样的无私质朴才是最有感染力的。

前辈景德激励后人

首创《连续层次法解剖图谱》,南京医科大学原解剖教研组主任、基础部主任姜同喻教授,在他研究解剖学的年代,还没有遗体捐献,只能在刑场、野地里找到遗体,把它背回工作室。那本至今仍被人体解剖学界认为经典的图谱,就出自于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工作室。姜同喻教授2007年不幸因肺癌去世。“老先生身体一直挺硬朗,如果不是由于长期受福尔马林苯酚类等有毒气体的伤害,会在这个世上活得更久。”

文章来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网址: http://www.zgjxyxjyzz.cn/qikandaodu/2020/1107/614.html



上一篇:不同专业穿越活命指南
下一篇:换位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投稿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编辑部|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版面费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论文发表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