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医学教育改革下多元教学模式分析(2)

来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 微课程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微课程的逐渐发展,医学教学中也有微课程的教学,临床医学专业的知识点多并且零散,相互交集又相互有差别的学科,在

3 微课程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微课程的逐渐发展,医学教学中也有微课程的教学,临床医学专业的知识点多并且零散,相互交集又相互有差别的学科,在临床教学中,讲解的内容是针对基础知识,例如临床的表现、影像学的特征、操作的技巧等, 这些都给教师们的教学带来负担,学生们不能熟练的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只能死记硬背[10-12]。而通过微课程,学生们可以在线学习,不懂的地方可以重复的观看,直至所有的知识点都熟练的掌握,微课程有针对性的教学,充分的满足了医学的教学的理想要求。医学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要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学生们可以到医院或者卫生所进行实习,通过实际的临床经验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学生们也可以自己制作微课程,在学习中互相交流和互动,在制作微课程的过程中,也是知识积累的过程[13-15]。

4 微课程的不足

虽然微课程在医学教学中广泛的应用,但是还是有不足之处,在培养学生们的临床独立思考上和实际操作技能中,微课程的应用就显得不足了[16-17]。目前的临床实践还是以“传、帮、带”的师徒模式,这样的学习模式就不能充分的体现微视频的系统化的教学。

5 结论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在传统的课堂上,只能通过课本来进行学习,现在的互联网的普及,在线学习已经成为新的学习方式,而医学教育中,在线学习更能直观的体现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表现,为医学学生们走向临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1] 丁红梅,耿德勤.医学教育改革下多元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2):21-23.

[2] 朱润秀,袁军,李自如,等.浅析慕课时代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5):40-41.

[3] 温继梨.多模式整合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改革中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4):311+313.

[4] 刘平,唐先玲,杜玲玲.以问题为基础医学教学环境下教师多元化培训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81-83.

[5] 汪晓筠.传统和微课结合的多元教学模式在医学生理学成人教育改革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01):9-11.

[6] 汪青,鲁映青.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专业教育中的多元渗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1-2.

[7] 线福华,庞文云,贾建国,等.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新进程[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6):4-6.

[8] 程翔,黄培标,梁秋春.医学教育认证体系下的医学生信息素养教学改革[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03):70-72.

[9] 王涛,江华,昝加禄.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 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4(4):666-667.

[10] 李云凤.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就业教育改革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2):111-112.

[11] 邢晨.新媒体时代医学院校思政教育改革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69.

[12] 刘双凤,格根塔娜.多元化教学模式在现代口腔医学教育改革应用中的探索[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9,41(S2):179-181.

[13] 周琦,孙刚.关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在医学教育改革中的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3):13+15.

[14] 武玉莲,袁超燕,张泽,等.浅谈新医学教育改革背景下妇科学临床教学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方案[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0):226-227.

[15] 赵敏,张素素,孙嘉.如何推进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19-21.

[16] 贾晓婷,成玲.微课教学在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的问题与策略[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8,40(S1):411-414.

[17] 蔡少莲.医学服装创新与护理教育改革——评《护理教育学》[J].上海纺织科技,2018,46(08):73.

0 引言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学教育更需要突破和多元化,而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和适应当代医学院学生的需求了,在医学教育改革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启[1]。1 国内外微课程的发展异同1.1 时间的长短。微课程在国外以课程60 s和1 min演讲的形式进行,在我国,大概需要5-8 min,最长不能超过15 教学形式有区别。在2008年提出微课程,主要的中心思想是让学生达到在线学习或者随时移动式的学习,微课程可以录制时间为60 s的声频和视频课程,这样使得学生们学习起来更方便。我国的微课程强调的是新课标和教学的实践,主要载体是教学视频,着重某个知识点。这就是国内外对于微课程的理解的不同之处。2 微课程的功能和效用2.1 微课程与传统教学授课的异同。微课程与传统教学授课的异同有三个不同的角度:①学生的角度。微课程在15 min内能够把某一个知识点、概念、技能和方法讲解清楚透彻,学生们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被抓住,并且把学习效率尽可能的最大化,举个例子,支气管哮喘是呼吸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上以发作性的呼吸困难、喘息,伴咳嗽为主要表现,有时有不典型胸痛、胸闷[2]。大多数与接触过敏物质有关。在微课程的教学中,在15 min内录制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于此同时有音效讲解这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要如何治疗、要如何预防等,这样会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这样会更好的加深理解课堂内容,在临床实践中,能快速的识别出此类的患者,为临床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②教学组织的角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最难的是个性化教学的实现,这种情况往往不能同时兼顾每一个学生,而微课程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微课程的教学形式是视频播放,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进行视频学习,在观看视频时可以随时停止、快进或者重复播放,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主动性,并且有效性也有所提高,教师们可以通过案例进行教学,制作相应的微课程视频,案例都是以真实病历为主,学生们通过微课程对案例进行剖析;③微课程的制作角度。微教程根据学生的情况制作相应的课程,把选择权交个学生们,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课程,这样更能因材施教,变相的实现了一对一的教学[3] 微课程的益处。教学形式内容精练新颖、用时短、随时可学是微课程的优点,在医学教育的传统模式中,例如急性脑梗死的定义、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预防,这些教师都会一一照本宣科,学生们只能死记硬背,空洞乏味可想而知,而微课程教学能更直观的让学生们观看一些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肺部影像学改变,教师们可以通过视频再讲解,和学生们进行互动,而学生们通过微课程随时随地的观看学习和讨论,这样能更好的掌握学习的内容,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们利用图片、音频、动画等制作微课程,让课堂气氛活跃起?传统教学和微教程相结合。课前、课中和课后是组成教学环节三种形式。①课前。课前主要是预习,传统的课程的课前预习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们只是提前看一遍新知识,不知道哪个是知识重点,而微教程可以让学生们直观的掌握知识重点,再结合课本,及时发现问题,有不懂的地方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大大地提高;②课中。在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学生们只能死记硬背,无法理解掌握知识内容,教师们结合微课程,在微课程教学中,生动地展示知识重点,这样能充分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③课后。课后着重复习,传统的课后复习,只能依靠课上的笔记,通过记忆来复习学习的内容,而微课程,学生们可以反复观看教学内容,把不会的地方直到弄明白。每个学生掌握学习情况不同,通过微课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4-6]。传统的教学形式中的课中在微课程中着重设计,结合课本上的理论和临床症状,或者一些发病机制的图片,治疗和治疗后的前后对比,这些都可以制作出微课程,微课程辅助教学,在课堂中插入,这样不仅能保留传统教学模式,又能利用微课程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要注意的是,微课程对于教师们也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对教师们提出的要求更高,尤其是临床中,要求教师们要注意积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7-9]。在临床中,一些典型的案例分析,也可以制作成微课程,制作相应的教学方案,而制作微课程需要对录制软件熟练掌握,这样才能更好的整合资料。微课程中的教学视频和图片都是教师们平时的一点一滴的积累,这样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要求教师们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更有效的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3 微课程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在微课程的逐渐发展,医学教学中也有微课程的教学,临床医学专业的知识点多并且零散,相互交集又相互有差别的学科,在临床教学中,讲解的内容是针对基础知识,例如临床的表现、影像学的特征、操作的技巧等, 这些都给教师们的教学带来负担,学生们不能熟练的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只能死记硬背[10-12]。而通过微课程,学生们可以在线学习,不懂的地方可以重复的观看,直至所有的知识点都熟练的掌握,微课程有针对性的教学,充分的满足了医学的教学的理想要求。医学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要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学生们可以到医院或者卫生所进行实习,通过实际的临床经验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学生们也可以自己制作微课程,在学习中互相交流和互动,在制作微课程的过程中,也是知识积累的过程[13-15]。4 微课程的不足虽然微课程在医学教学中广泛的应用,但是还是有不足之处,在培养学生们的临床独立思考上和实际操作技能中,微课程的应用就显得不足了[16-17]。目前的临床实践还是以“传、帮、带”的师徒模式,这样的学习模式就不能充分的体现微视频的系统化的教学。5 结论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在传统的课堂上,只能通过课本来进行学习,现在的互联网的普及,在线学习已经成为新的学习方式,而医学教育中,在线学习更能直观的体现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表现,为医学学生们走向临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1] 丁红梅,耿德勤.医学教育改革下多元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2):21-23.[2] 朱润秀,袁军,李自如,等.浅析慕课时代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5):40-41.[3] 温继梨.多模式整合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改革中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4):311+313.[4] 刘平,唐先玲,杜玲玲.以问题为基础医学教学环境下教师多元化培训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81-83.[5] 汪晓筠.传统和微课结合的多元教学模式在医学生理学成人教育改革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01):9-11.[6] 汪青,鲁映青.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专业教育中的多元渗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1-2.[7] 线福华,庞文云,贾建国,等.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新进程[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6):4-6.[8] 程翔,黄培标,梁秋春.医学教育认证体系下的医学生信息素养教学改革[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03):70-72.[9] 王涛,江华,昝加禄.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 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4(4):666-667.[10] 李云凤.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就业教育改革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2):111-112.[11] 邢晨.新媒体时代医学院校思政教育改革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69.[12] 刘双凤,格根塔娜.多元化教学模式在现代口腔医学教育改革应用中的探索[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9,41(S2):179-181.[13] 周琦,孙刚.关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在医学教育改革中的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3):13+15.[14] 武玉莲,袁超燕,张泽,等.浅谈新医学教育改革背景下妇科学临床教学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方案[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0):226-227.[15] 赵敏,张素素,孙嘉.如何推进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19-21.[16] 贾晓婷,成玲.微课教学在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的问题与策略[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8,40(S1):411-414.[17] 蔡少莲.医学服装创新与护理教育改革——评《护理教育学》[J].上海纺织科技,2018,46(08):73.

文章来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网址: http://www.zgjxyxjyzz.cn/qikandaodu/2021/0118/653.html



上一篇:医药资讯
下一篇:将思政课程融入到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投稿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编辑部|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版面费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论文发表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